无先兆性偏头痛发病多与手足三阳经筋相关,该文现代解剖学结合角度出发,从手足三阳经筋所过的头颈部以及腰骶处的经筋组织及其损伤后形成的筋结点入手,基于经筋整体观念,探讨无先兆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以及经筋推拿配合针刀的具体解决思路,以期为经筋推拿结合针刀疗法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目的 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系统探究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影响,且着重探究其作用机制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B(TrkB)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遵循随机数字表法,选2023年10月—2024年5月收治的100例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观察组加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研究终点时对两组临床疗效、血清学指标、血液流变学参数、认知及行为能力改善状况与BDNF/TrkB信号通路相关指标,记录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治疗结束时,观察组ET-1、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IGF-1水平显著升高;其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呈下降趋势(P<0.05)。认知功能方面,观察组治疗后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BS、BI评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BDNF水平及TrkB受体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在老年AD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疗效,能有效调控患者血清指标,优化血液流变学参数,对患者认知与行为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其治疗机制或与BDNF/TrkB信号通路激活密切关联。该治疗无明显不良反应,证实其临床安全性及可靠性良好。
目的 分析在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中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推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医院2023年1月—2024年12月就诊的80例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纳入试验研究,使用随机平行对照组设计,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疗法联合推拿,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躯体肌力评分、握力、CSI痉挛指数评分(Clinical Spasticity Index, CS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erg躯体平衡评分、ADL自理能力评等多项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施不同治疗后,观察组肌力评分、握力高于对照组,且CSI痉挛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Berg躯体平衡评分高于对照组,ADL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观察组在肌力、握力以及自理能力、痉挛、躯体平衡等方面改善更多。结论 在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中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推拿可提高患者肌力和握力,为运动功能恢复奠定基础,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同时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推拿能改善患者躯体平衡,减少他人依赖和辅助,增加自理能力,让患者多方面受益。
目的 研究旨在评估丹红注射液联合治疗方案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及该疗法对氧化应激的具体调节作用。方法 于2021年9月—2024年10月,医院共接收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治疗方案的差异,研究随机分组,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并加丁苯酞注射液干预;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丹红注射液,以探其增效作用。治疗周期结束后,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以科学评估不同治疗策略的有效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8-羟基脱氧鸟苷(8-OHdG)、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丙二醛(MDA)等氧化应激指标均显著降低,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谷胱甘肽(GSH)水平则显著升高,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数据显示,观察组的平均血流量(Qmean)、最小血流速度(Vmin)、最大血流速度(Vmax)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RV明显降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显著增加,平均通过时间(MTT)显著缩短(P<0.05)。结论 研究聚焦于脑血流的生理调节机制,系统评估了丹红注射液联合治疗策略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管理中的效果。研究数据支持,该治疗方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既具有安全性,又展现出显著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在缓解患者氧化应激水平方面表现突出。通过优化脑血流分布,增强脑组织血流灌注,以及减轻神经功能损害,丹红注射液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中彰显出独特的优势,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颖且有效的治疗途径。
目的 探讨高摄入红肉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小鼠结肠组织中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及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40只断乳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红肉组、UC组和红肉+UC组,每组10只,对照组、UC组饲喂普通纯化型饲料,红肉组、红肉+UC组饲喂高红肉饲料,均饲养8周;于饲养期的最后9 d对UC组、红肉+UC组小鼠给予3%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诱导UC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UC小鼠结肠中TLR4、MyD88及NF-κB mRNA的表达,检测UC小鼠结肠中IL-1β、IL-6、TNF-α和iNOS mRNA的表达。结果 与UC组相比,红肉+UC组小鼠结肠组织中TLR4、MyD88及NF-κB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与UC组相比,红肉+UC组小鼠结肠组织中IL-1β、IL-6、TNF-α和iNOS mRNA表达显著升高。结论 高摄入红肉可能是通过激活UC小鼠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并促进炎症细胞因子大量释放加重小鼠UC。
目的 探讨中药足浴联合穴位敷贴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1年9月—2024年9月于医院接受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的92例患者为研究样本,依照信封法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两组各含46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护理,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穴位敷贴干预,试验组则采取中药足浴联合穴位敷贴干预。比较两组在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睡眠质量[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估]及疲乏状态[利用Piper疲乏量表(PFS)评估]方面的差异。结果 干预前,两组在SAS及SDS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SAS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在PSQI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在GQOLI-74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GQOLI-74评分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比较两组PF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PF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足浴联合穴位敷贴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方法,对于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状态、睡眠质量、生活质量以及疲乏状态具有显著效果,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介绍李晓屏教授采用体质病理念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证经验。李晓屏教授提出“体质病”概念,认为体质是疾病发病的基础,不同体质对疾病的易感性不同,故调养体质对预防疾病有重要意义。李晓屏教授认为单纯性肥胖可归属于中医学“肥胖”范畴,阳虚寒凝、痰湿困脾、湿热蕴结为其基本病机,与痰湿质、湿热质、阳虚质、气虚质相关,故应重视体质调理。治疗单纯性肥胖需将体-病结合,随证加减,尤以重视扶固阳气,临床疗效颇佳。
肺癌是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肺泡壁的恶性疾病,特点表现为不受控制地增殖并逐渐形成肿瘤,其全球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极大威胁人类生命健康。中医虽无具体病名,但依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息贲”“肺积”“肺岩”“肺痈”等范畴。近几年来,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的研究已成为新热点,该文系统综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的研究进展,从西医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中医病因病机、术后中医特色疗法以及中药联合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旨在为肺癌患者探索并推荐更加个性化、高效的治疗方案。同时,文章还将对当前筛查早期肺癌所采用的先进技术手段进行归纳与综述,以期提高肺癌的早期发现率,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与生活质量。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炎,伴有急性肺损伤,导致肺功能恶化并增加死亡风险,是一种难治性肺系疾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中医肺康复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肺部疾病的特征,运用中医康复技术和方法,对肺部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综合性康复措施,其中包括针刺、艾灸、穴位贴敷、中药、食疗、导引功法及心理治疗等康复手段。该文系统综述IPF中医康复的研究现状,总结中医康复的特点及优势,为形成高效的综合治疗方案提供相应的思路与建议。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管反流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西医治疗存在部分患者疗效不明显、治疗期长、疗效易反复等弊端。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独特优势。郝海蓉教授结合前人经验和临床实践,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病机为“肝脾不和,胃气上逆”,基于“通降理论”,运用“理胃顺肠”“调肝扶脾”法。“通降理论”的核心在于,生理上重视胃主通降与脏腑气血的相互关系,病理上关注胃失和降对脾胃系疾病的影响,尤其注重使用疏通气机、改善情绪对于治疗该病的重要性。该思路着眼整体,补气和血,平调寒热,重视心理疗法,不仅可以缓解反流的症状,还可以促进脾胃运化,改善饮食,调畅身心,显著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现整理郝海蓉教授临床经验,加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