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心病辨证论治及其有关问题

    章真如;郑翔;

    <正>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虽无此病名,但是根据临床表现的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多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兹就临床实践,从冠心病的辨证论治及其有关问题谈谈个人的经验与体会。一、病因病机的探讨从中医学脏象理论分析,本病病位在心,但其发病机理与肺、脾、肝、肾诸脏的盛衰有

    1993年02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来稿择登

    <正> 杨贵荣(四川省射洪县人民医院629200)报道膏药治疗关节痛药物:川乌50克,草乌50克,三七50克,藏红花30克,盐附子100克,麝香10克,上药依古炼制而成,摊在纸上,放阴凉干燥处备用。周文平,男,37岁,农民,已婚。于1969年4月6日初诊,右脚踝关节不慎扭伤,踝关节周围肿胀明显,略见紫色呈斑块状,按压及活动时剧痛难忍。取膏药贴敷患处,次日疼痛减轻,可下床活动,扶杖行走,仍用上膏药贴

    1993年02期 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调气破瘀治愈胰头囊肿

    薛昌森;

    <正> 胰腺囊肿为胰腺炎后期常见并发症之一。以其多具有发作性左上腹疼痛或背部逐渐加重的持续性疼痛,且伴纳差、恶心呕吐或便秘,切诊可触及上腹部积块,属中医学“腹痛”、“积聚”等病证范畴。笔者以调气破瘀法,拟桃红四逆散加味治疗本病,每多获效。1983年12月,曾治愈患者张某,男,44岁,工人。左上腹发作性剧痛、隐痛、发烧、恶心厌油腻五月余。住本院外科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经抗生素等治疗,体温正常,左上腹剧痛缓解出院。但仍发作性左上腹疼痛,纳差,腹胀,伴全身

    1993年02期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桂枝茯苓丸的临床运用

    谷言芳;张天文;

    <正> 谷铭三老中医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桂枝茯苓丸方,不仅治愈了众多的子宫肌瘤病患,而且将之运用于卵巢囊肿、胰腺囊肿等病人疗效显著,举案如下。子宫肌瘤张某,女,35岁。患者1986年在妇产科普查内诊时发现子宫前倾,于宫体左侧可触及拇指大小结节两个。B超证实:于耻骨联合上纵横斜切可见子宫9.3cm×5.3cm×5.2cm,其内可见3.6cm×3.4cm回声增强区,边可见减弱环,确诊为子宫肌瘤。

    1993年02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奔豚气病验案

    肖跃文;

    <正> 高某,女,36岁,1991年4月12日初诊。患者于1990年下半年起,常感头晕心悸,乏困无力,全身肌肉瞤动不宁,咽部燥热干涩,胃脘嘈杂不舒,嗳气频频,食纳减退,每逢经前小腹胀坠疼痛,经来紫暗有血块,自1991年1月始,自觉脐下隐隐胀痛,有一股气自小腹先横行而后上冲,时而上冲至心胸,时而上冲至咽喉。昼夜多则发作3~4次,无明显诱因及规律,发作则胸闷气短,恶心欲吐,腹部攻窜顶痛,四肢厥逆,寒冷颤抖,全身皮肤

    1993年02期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调膏外敷法

    任德勋;

    <正> 调膏外敷法方药组成及用法:血竭60克,蛮虫30克,制乳香30克,制设药30克,五倍子45克,共为细末,备用。干醋调糊状,摊布外敷患处。应用范围:骨折、软组织损伤、痈肿初期、关节肿痛等。

    1993年02期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老中医精辨证巧用药验案

    张香琴;乔振纲;

    <正> 老中医乔保钧业医47年,临床经验丰富,精于辨证,巧于用药常收显效,择验案4例,仅供同道临证参考。腹胀治脾未奏效转而宣肺见卓功张某,女,17岁,学生,1961年6月16日初诊。4年前始患腹胀,未及时治疗。近年来,腹胀逐渐加重,伴头晕、乏力,夜卧多梦,被迫停学,叠经中西医治疗罔效。刻诊:脘腹撑胀,食后尤甚,逆气、嗳气、嗜睡多梦,体乏肢倦,面色白,大便干,日一行,解便不畅,便后下坠。检查:胃镜示慢性胃

    1993年02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降糖方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

    焦振禄;

    <正> 笔者运用名老中医祝谌予的降糖方加味治疗糖尿病,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典型病例周某,男,51岁,于1992年6月27月入院治疗。主诉:疲乏消瘦,多饮、多食、多尿半年,加重2周,曾在县医院诊断为糖尿病。口服六味地黄丸,消渴丸半月,症状未见缓解。神情倦怠,面色萎黄,表情淡漠,肌肤少华,眼窝凹陷,声低语怯,大便干燥,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沉细无力。心肺检查无异常,血压

    1993年02期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辨治老年晨泻验案举隅

    张长顺;

    <正> 我院李则藩老中医,专事内科四十余载,临床经验丰富,尤对老年晨泄一证辨治颇有见地,并收效显著。笔者撷取验案数则,整理于后,以供同道参考。例1.温柔脾肾案罗某,男,63岁,退休教师,1988年2月20日初诊。黎明泄泻历时3载,曾在外院经钡剂灌肠和乙状结肠镜检查,诊为慢性结肠炎。病初先用西药治疗未见显效,后转中医诊治,叠进中药,唯有四神丸服之有效,旋又失灵,腹泻反复发作,形体日渐瘦弱,半月前因食荤腥油

    1993年02期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锡纯肝郁论治特色初探

    贾正平;

    <正> 本文着重论述张氏在肝郁论治中,疏肝注重调理中焦脾胃,时刻注意顾护元气,慎施平肝伐肝,善用柔肝和肝之法及在遣方用药方面的特色。疏肝注重调中调中有助疏肝张氏治疗肝郁之证,非常注意调理中焦脾胃。他根据《内经》:“厥阴不治,求之阳明”;《金匮要略》:“见肝之病,当先实脾”;黄坤载:“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之见,认为治疗肝郁之证,当以调理中焦脾胃为主,脾升胃降则肝气自和平。他

    1993年02期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注重扶脾化瘀法论治虚热

    邓宝华;

    <正> 虚热一证是指脏腑功能亏损,气血阴阳不足,因虚而致的内伤虚证发热,热势以长期低热为多见。大凡医者治虚热多单纯从虚立论,采用甘温补中、益气生津、滋阴降火、温补肾阳等法,亦有从瘀论治;西医则多以退热药和抗生素治之,但虚热者常不奏效。笔者根据虚热的临床表现特征,认为虚热是以脾虚瘀热为主要病机,拟扶脾化瘀、补虚除热法治疗,标本兼顾,效尚满意。现就扶脾化瘀法在虚热证

    1993年02期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肝硬化腹水辨治刍议

    周学池;

    <正> 随着肝病的传播,肝硬化腹水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现从临床治疗肝硬化腹水角度,谈几点体会,借此抛砖引玉。一、慎用逐水药肝硬化腹水多发生在肝硬化晚期,是人体正气虚弱的表现,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以虚致实者为多。引起本病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湿热蕴结、情志郁结、饮食不节三个方面。其病机主要是肝脾肾三脏受病,导致气、血、水等运行障碍,以致腹部日渐胀大而成。临证治疗

    1993年02期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华佗肝胃气痛方临床应用

    黄建祥;

    <正> 肝胃气痛方出于《华佗神医秘传》,原方:香附(炒)五两,乌药(炒)二两,共研细末,水醋煮蒸饼如梧子大,每服二、三钱,白汤下。吾用此方改汤剂合百合汤化裁,治疗木气克土之胃脘痛,每获良效。痛甚加元胡、白芍、甘草,嗳气加半夏、枳壳,胃胀加川朴、木香,食少加麦芽、山楂,泛酸加瓦楞子、乌贼骨。例1.赵某,男,31岁,1988年6月13日诊。患者三前年因家事不遂,忧思不节,食进不舒,日久胃痛,两胁窜胀,形体消瘦,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证属肝郁犯胃,气机

    1993年02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药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进展

    张长凯;孙本林;孟凡盛;

    <正> 肠道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简称IBS。是一种具有特殊病理基础,独立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或便秘等为主要特征,伴有全身性神经官能症状。据陈振侬氏报道IBS占消化道门诊量的1/3。1986年全国慢性腹泻学术讨论会制定了统一诊断标准。西医用镇静、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近年来中医药治疗IBS取得了满意疗效,现综述如下。

    1993年02期 18-19+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五虫散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

    胡善家;金德生;

    <正> 五年来,笔者用自拟方“五虫散”治疗中风后遗症58例,疗效尚属满意,总结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均选用中风后的病例,遗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口角流涎,痴呆不语等症。其中:男38例,女20例,年龄最大者83岁,最小者34岁。病程最长者10年,最短者半年。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后遗症30例,脑出血后遗症14例,脑栓塞后遗症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10例。心电图表现为左心室肥厚者18例,心肌供血不足者16例,

    1993年02期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痹证治“痰”

    甘欣瑞;马永杖;冯松杰;

    <正> 痹证一病,乃风寒湿热诸邪客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肌肉、关节、筋脉酸重疼痛,甚或出现关节肿大畸形,或伴见皮下结节。关于痹证,从古至今论述颇多,总以祛风蠲痹,除湿通络为其治疗大法。然而,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痹证日久,正虚邪恋,痰浊内生,或邪阻经络,津聚成痰,则见关节肿大畸形,或见皮下结节的病例,往往单用祛风湿之品,收效罔然,而参入化痰通络之品,则可提高疗效,现介绍如下,并浅谈体会。

    1993年02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复肝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携带者89例疗效观察

    梅炳南;许耀恒;梅芬;

    <正>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然而目前尚未发现理想的治疗药物及手术。笔者为了寻求该病的治疗规律,从1986年1月至1991年6月,用自拟复肝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病例中能坚持治疗两个月以上,有资料可查的89例小结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89例中,男性52例,女性37例。年龄在10岁以内7例,11~20岁21例,21~30岁41例,31岁~40岁14例,41~50岁5例,50岁以上1例。病程最长14年,最短半

    1993年02期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辨证施治合用南通蛇药治疗乙肝60例报告

    胡桂轩;尹莲芳;

    <正> 我们从1988年~1991年对本院门诊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施治,同时合用解毒、活血、消肿的南通蛇药,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60例患者中,男性47例,女性13例。年龄17~58岁,平均31岁。病程1~13年,平均4年。其中慢迁肝47例,慢活肝13例;肝功能异常者24例,肝脾肿大者36例:有黄疸者8例,有肝外表现者11例;HBsAg阳性者51例,HBeAg阳性者34例,抗-HBc阳性者55例。辨证分为三种类型,其中肝郁脾虚、湿热未尽

    1993年02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蟾蜍烧鸡蛋治疗慢性胆囊炎

    陈其雨;袁广宇;陈书杰;

    <正> 配制及用法: 取蟾蜍一只,鸡蛋一个,把鸡蛋从蟾蜍嘴放入腹中(若放不进去,用刀切大喉咽部)。用麦秸火烧,待估计鸡蛋烧熟为止。取蛋、去皮食用。每日二至三次,每次食鸡蛋一至二个。疗效观察: 去年夏天,我们用上方治疗慢性胆囊炎19例,年龄最大54岁,最小21岁,均获较好疗效,14例基本痊愈,5例明显好转。

    1993年02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杏苏散的临床应用

    刘芳贵;冷崇芬;

    <正> 杏苏散出自《温病条辨》,是治疗凉燥的常用方。为外感凉燥,肺气不宣所致之证而设。具有温散风寒,宣肺化痰之功。笔者临床应用此方加减治疗胸痹等多种疾病,收效颇佳,报道如下。胸痹王某,男,59岁,1987年4月15日就诊。患冠心病五年余,心前区阵发性绞痛3日。述:左侧胸部憋闷疼痛,痛引肩背,遇寒加重。心悸气短,自汗,动则尤甚,咳喘,痰多,粘稠,色白,面色苍白,四肢欠温,脉

    1993年02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中医辨证治疗探析

    陈杰;

    <正>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一般分为躁狂型、抑郁型、循环型三型。现将各型辨证治疗试述如下。一、躁狂型 1.痰火上扰(多见于激惹性躁狂)主证:性情急躁,狂乱不已,叫骂不休,伤人毁物,不避亲疏,头痛失眠,面红耳赤,两目怒视,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镇心涤痰,泻肝清火,方选生铁落饮加减。药物:生铁落30克,龙胆草6克,生龙骨20克,生牡蛎20克,栀子10克,石菖蒲10克,浙贝母10克,胆南星10克,玄参10克,丹参10克,远志10克,麦冬

    1993年02期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并急性肾功能衰竭41例疗效观察

    方国明;

    <正>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流行性出血热最严重的并发症和主要致死原因。我院自1989~1991年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162例,其中重型、危重型出血热并急性肾功衰41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文重型、危重型出血热病例,根据1987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诊断。其中重型32例,危重型9例;男31例,女10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11岁,20~50岁31例,占75.6%;少尿25例,无尿16例;少尿期短者5日,长者

    1993年02期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攻补兼施治疗脑出血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

    蔡桂英;

    <正> 脑出血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临床上不多见,但脑出血患者一旦并发肾功能不全,病情急剧加重,危及生命。本文2例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已取效,报告如下。例1.何某,男,60岁。一月来因丧子情绪波动,1989年9月5日午睡后,家人发现其右侧肢体无力,口角向右偏歪,讲话不清,即送来我院急诊室留观。经用脱水、止血治疗后精神仍较差,偶有乱语。9月6日CT检查为左丘脑及基底节区血肿,收入院治疗。患者有高血压及头痛史十多年,否认过去有心脏病、肾病史。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正常,嗜睡

    1993年02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昌艳;

    <正>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以下简称CLL,目前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白血病,尚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法。二年来在血液病房的临床观察中,积累了一点体会,浅述如下。 CLL是慢性白血病的一种类型,它是以外型类似小淋巴细胞的异常细胞聚集于淋巴器官、血液和骨髓等处为特征,异常的细胞生存时间长,从美国收集的资料来看,CLL在白血病中约为30%,每年每百万人口中新发病者约有20例。至今它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至少有1/4CLL病例无症状而于常规化验血象或其它

    1993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医震汤治疗局部震动病28例

    刘昌青;许国英;李同美;

    <正> 笔者自1983年以来,用自拟“医震汤”治疗局部震动病28例,疗效较满意,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8例(所选病例均为有详细诊疗记录,且能坚持服药至30剂以上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7例;年龄:19~30岁8例,31~40岁14例,40岁以上6例,最小19岁,最大55岁;职业:铆接工5例,清砂工9例,锻压工7例,研磨工5例,其它2例;工龄:1~3年6例,4~6年11例,7~9年8例,10年以上3例,最短1年半,最长28年;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5年;病情:轻度者23例,重度者5例。

    1993年02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内耳眩晕症

    丘健明;

    <正> 内耳眩晕症亦称美尼尔氏病,多发于中年人。以发作性眩晕、耳鸣及波动性听力减退为主要症状。临床上对控制其发作及发作期眩晕的治疗效果尚不理想。笔者把它归于中医眩晕一证,以中医理论中“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风、痰、虚”致眩说,自1985年1月~1991年4月间,运用重镇降逆、化痰益气和胃的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本证21例,疗效满意。其中男性8例,女性13例,40岁以下5例,41~50岁12例,51岁以上4例。全部病例

    1993年02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治疗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报道

    杨桂芹;

    <正>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是属运动神经元病。运动神经元是一组以上下运动神经元共同受累的进行性病变,临床上根据病变部位的侧重不同,故分为几个类型。其中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为最常见的一种。它们的临床特点是:慢性进行性瘫痪,大部分病例有肌萎缩而无明显痛楚,属中医痿证的范畴。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尚未查明。中医学认为,虽然本病与五脏六腑皆有关系,但与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脾主四肢肌

    1993年02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辨证治疗抗癌药毒副反应举隅

    王志云;

    <正> 近年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中药治疗抗癌药毒副反应收到较好的效果,举数例仅供参考。呕吐孙某,男,54岁,于1991年4月5日以食管癌术后2月入院。入院后用顺铂、氟脲嘧啶化疗,化疗出现频繁恶心呕吐,诊为消化道化疗药毒副反应,用西药对症处理呕吐不止。望之呕吐物为痰涎,舌质淡舌苔腻;问之有脘闷不欲食,心悸,头晕,脉滑。证属痰湿内阻,胃失和降。治宜健脾祛湿,和胃止呕。药用:姜半夏15克,陈皮10克,云苓12克,白术12

    1993年02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药治疗抗痨药物引起肝脏损害24例报告

    胡士万;

    <正> 在防痨门诊工作中,应用抗痨药物,按正规化疗方案治疗结核病人,笔者对所有应用肝毒性抗痨药物的病人,定期做肝功检查,发现有肝脏损害的病人并不少见,而关于中医治疗抗痨药物性肝损害的报道则很少见。笔者从1986年以来,应用中医理论辨证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24例病人治疗情况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诊断标准根据文献记载及我们现有条件,初步拟定

    1993年02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绦蛔虫共生嗜土一案

    王裕元;

    <正> 绦、蛔虫共生致食土案少见,虽有“虫有嗜食习性”记载曾诸多检查,未能确诊,本患经多方驱虫,均未奏效。兹报道如下,供同道参考。李某,女,34岁。因食土16年于1974年4月10日住院治疗。此患从18岁始,喜食黄土。初起见到黄土即嗅香食美,偷食约杏子大1~2块,后逐渐增多,至入院时每次可食250~500克。不食即全身无力,怠懒不宁,其它饮食可有可无。体质逐日下降,力不可支。追述有食肉史,曾赴多处医院诊治,服很多中西药罔效。查:神清

    1993年02期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历史上气候变迁是伤寒与温病学派产生的真正原因

    吕建辉;

    <正> 在探索伤寒学和温病学各家学说的学术思想渊源及其学派形成的条件时,有的学者曾探讨著名中医学家有成就的师承关系、学术源流。当我们跳出医林,把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在历史上的交替时间,同中国历史气候变迁的时间作相应的对比,寒温学派产生的历史原因就很清楚的摆在我们面前了。根据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祯先生对中国近三千年气候的考察,在春秋时期,我国的气候是温暖的,“到战国时代,温暖气候依然继续,到了秦朝和前汉,气候继续温

    1993年02期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5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论糖尿病与痰的关系——附70例病历分析

    乔玉秋;渠凌;

    <正>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现代医学认为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引起糖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等为特征。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治疗方法、方药应用等均有详尽论述,辨证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往中医文献对糖尿病的认识多注重于肺、胃、肾功能失调,而对痰湿对糖尿病形成的影响论述较少,现根据近年来对糖尿病的临床观察作探讨如下。

    1993年02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睾丸炎外治著效之验

    于朱金;

    <正> 李某,男,15岁。主诉:睾丸肿痛1周。在当地医院用青霉素、链霉素治疗5日无效,更医求治。查:右侧睾丸红肿如茄状,按之灼热而痛甚,舌红苔白,脉弦数。化验:白细胞14×10~9/L,中性80%,淋巴20%。诊断:急性感染性睾丸炎,尚未化脓。予芒硝、冰片外敷,嘱其用法如下:取适量芒硝(约100克),遍撒于毛巾的一半,然后将另一半毛巾折叠,盖在芒硝上,再用热水浸透毛巾,量温度适宜约38~40℃时,将此毛巾敷包在阴囊上,外包塑料薄膜以保湿,再盖棉被以保温,连敷8小时

    1993年02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贾宅秘法刍议

    李维秀;

    <正> 近读《红楼梦》一书,谓“这贾宅中的秘法,无论上下,只略有些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王伯沆评曰:“世多庸医,此法真秘。”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一、伤风感冒虽属小病,可是无论中医还是西医,迄今均无特效疗法。近30年确定其病因为病毒,约200种血清型,免疫方法和抗病毒药物均无效;近10年发现其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手(2/3);虽然r干扰素对预防鼻病毒感冒有短期效果,可是对非鼻病毒感冒的预防和鼻病毒感冒的治疗仍无效。据非官方统计,美

    1993年02期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黎明汗出治验

    刘建英;

    <正> 赵某,男,38岁,工人,1985年10月21日初诊。因每日黎明(4:30~5:00)必有汗出,己十余日,前来就诊。患者于此之前数日曾患感冒发烧,叠进西药解热镇痛之剂(药物不详),多次发汗,且汗出淋漓如洗。然感冒发烧虽退,尔后虽不服解热镇痛剂,但每至黎明必有汗出伴畏寒心悸。他医曾疑似结核病,给予抗结核治疗,但无明显效果。查体见舌淡苔薄白,脉虚略数。遂以桂枝加附子汤加味。处方:附子1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麻黄根12克,牡蛎30克,甘草6克,生姜5片,大枣4枚。3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二次温服。

    1993年02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双穴甩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报告

    刘志谦;赵利人;

    <正> 笔者从1979年开始用甩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并与一般针法进行了疗效对比观察,得到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154例患者,男94例,女60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70岁。分组:甩针组98例,病例选年龄7岁以上者。一般针法组56例,年龄未限。治疗方法一般针法组主穴:阳白、四白、地仓、颊车、翳风、合谷,太冲,夹承浆。辨证加减:风寒阻络型加曲池,胆胃湿热型加足临泣、内庭;肝肾阴

    1993年02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双穴甩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报告

    刘志谦;赵利人;

    <正> 笔者从1979年开始用甩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并与一般针法进行了疗效对比观察,得到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154例患者,男94例,女60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70岁。分组:甩针组98例,病例选年龄7岁以上者。一般针法组56例,年龄未限。治疗方法一般针法组主穴:阳白、四白、地仓、颊车、翳风、合谷,太冲,夹承浆。辨证加减:风寒阻络型加曲池,胆胃湿热型加足临泣、内庭;肝肾阴

    1993年02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碧阴书屋主人翟冷仙珍藏伤寒杂病论卷六(连载二十四)

    <正> 四逆汤方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问曰太阳病其证备按桂枝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其故何也师曰此阳旦证不可攻也寸口脉浮浮为风亦为虚风则生热虚则挛急误攻其表则汗出亡阳汗多则液枯液枯则筋挛阳明内结则烦躁谵语用甘草干姜以复其阳甘草芍药以救液调胃承气以止其谵语此坏病之治必随脉证也阳旦病发热不潮汗出咽干昏睡不安夜半反静者宜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主之若口渴烦躁

    1993年02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碧阴书屋主人翟冷仙珍藏伤寒杂病论卷六(连载二十四)

    <正> 四逆汤方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问曰太阳病其证备按桂枝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其故何也师曰此阳旦证不可攻也寸口脉浮浮为风亦为虚风则生热虚则挛急误攻其表则汗出亡阳汗多则液枯液枯则筋挛阳明内结则烦躁谵语用甘草干姜以复其阳甘草芍药以救液调胃承气以止其谵语此坏病之治必随脉证也阳旦病发热不潮汗出咽干昏睡不安夜半反静者宜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主之若口渴烦躁

    1993年02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丹半连柴汤治疗浅表性胃炎59例

    吴汉兴;

    <正> 浅表性胃炎是一种缠绵难愈的常见病、多发病。用西药治疗多发生副作用,患者往往不易接受,疗效亦不甚满意。笔者自1987年1月至1991年底在门诊用自拟丹半连柴汤治疗本病59例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9例,其中男31例,女28例;年龄16岁~29岁4例,30岁~50岁42例,50岁以上13例,最小的16岁,最大的74岁,平均年龄44岁;病程9个月至3年44例,3年以上15例,最短9个月,最长12年;发病因素有暴饮暴食22例,食物过烫11例,酗酒23例,长

    1993年02期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丹半连柴汤治疗浅表性胃炎59例

    吴汉兴;

    <正> 浅表性胃炎是一种缠绵难愈的常见病、多发病。用西药治疗多发生副作用,患者往往不易接受,疗效亦不甚满意。笔者自1987年1月至1991年底在门诊用自拟丹半连柴汤治疗本病59例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9例,其中男31例,女28例;年龄16岁~29岁4例,30岁~50岁42例,50岁以上13例,最小的16岁,最大的74岁,平均年龄44岁;病程9个月至3年44例,3年以上15例,最短9个月,最长12年;发病因素有暴饮暴食22例,食物过烫11例,酗酒23例,长

    1993年02期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