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鑫程;慕杨娜;孙朝渭;董禹何;靳帅;郑荣灿;黄诗瑶;张潇一;郭婧;宋远航;谷丽艳;
乳腺增生作为一种乳腺癌的癌前病变,其症状多种多样,其中主要症状为乳房肿块,乳房疼痛且随情志消长等,重症患者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随着其患病概率的日益升高,其造成的癌变恐惧感也在人门的心中日益升高。与此同时,乳腺增生病因病机并未完全被阐释。目前现代医学对其病因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激素、信号通路、免疫等方面。激素与信号通路间有着互相调控影响的关系,且与微循环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文章探究SFRP1介导调控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微循环之间关系。
2025年09期 v.39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吴若轩;臧凝子;庞立健;吕晓东;
温病学说的创立补充了《伤寒论》中对于温热类疾病药物治疗的空白,同时完善了疾病传变的体系,后世医家在《黄帝内经》《伤寒论》基础上,吸取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的临床经验,进一步完善络病学说体系,并在临床与科研两个层次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以《黄帝内经·灵枢》为依据,将针灸推拿临床中常使用的经脉、经筋、皮部等络脉组成部分与对络病的内科治疗进行有机联系,以期进一步完善肺络病学说,增强对肺系疾病的理解与临床能力。
2025年09期 v.39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郭林静;汪龙德;毛兰芳;杜晓娟;王宁;成嘉璇;
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年男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生于颜面、胸背部等处,易形成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损害,具有一定损容性,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汪龙德主任医师认为,脾胃乃痤疮发病之关键,五脏以脾胃为本,脾主肌肉,痤疮多由“脾胃受损,邪犯肌腠”而成。汪龙德主任医师认为该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或由脾胃内伤,运化失司,水湿困阻;或由脾阳受损,胃热炽盛,燥湿失调;或由湿热蕴结,土不生金,上犯于肺,最终导致病邪阻滞,发于肌腠,而成痤疮。汪龙德主任医师从脾胃立论辨治痤疮,强调“治病求本,重视脾胃”,治疗以健脾化湿为核心,辅以清热、导滞、散瘀、理气、补虚之法,根据脾虚湿阻、寒热错杂证、湿热积滞等不同证型,分别选用自拟平胃散、半夏泻心汤、枳实导滞丸加减治疗,以审症求因,标本兼治,临床效果显著。文章总结汪龙德主任医师从脾胃论治痤疮的临床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文末附医案2则以佐证。
2025年09期 v.39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2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黄铭涵;何友成;陈琴;林尧;
中医学“治未病”理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而“既病防变”内涵包括早期诊治和防止传变。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CAG伴肠化、异型增生者是胃癌防治的热点与难点。对“胃癌前状态”,关键则在于把握CAG疾病发展规律与中医病机特点,而CAG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病位以脾胃为主,可涉及肝、肾,虚证以气虚、阳虚、阴虚为主,实证以气滞为主,若伴IM、Dys或镜下血管透见、黏膜颗粒增生或结节状时,多考虑兼夹湿热、血瘀、痰湿等病理产物胶结胃络。“既病防变”理论在CAG临床诊治中的应用,重在把握疾病萌芽、发展、恢复3个阶段。萌芽阶段,应见微知著、早期诊治,注重中西结合、“三观”辨治,并利用证素辨证思想,细察疾病本质;发展阶段,应扶正祛邪、防止传变,总以健脾理气、化痰散瘀为治疗大法;恢复阶段则重视防止复发、固本御邪,应以健脾益气,温阳益阴为固本之法,畅达诸郁为御邪之术。如此全病程而有侧重地辨证施治,有助于提高CAG辨治的临床疗效,并及时遏制胃黏膜恶变趋势。
2025年09期 v.39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苏子豪;黄适;林雪敏;曾繁钦;陆家颖;刘俏涓;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一种具有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特征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随着现代社会环境和工作压力的改变,许多患者饱受此病折磨。现代医学治疗FD一般使用抑酸药及促胃肠动力药,但效果欠佳。香砂六君子汤是治疗FD的经典方剂。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香砂六君子汤不仅单独应用疗效良好,与西药、针灸等结合亦能增强治疗效果。实验研究发现香砂六君子汤治疗FD的作用机制与调节脑肠轴、降低内脏高敏感性、调节胃肠道功能及抑制十二指肠炎症等相关。文章从理论研究、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3个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深入探究香砂六君子汤治疗FD的进展,为FD的临床治疗提供相关经验与思路。
2025年09期 v.39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张童略;李忻红;
慢性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属于中医学中“瘾疹”“风疹块”范畴。国医大师周仲瑛提出“伏毒”理论,表明伏毒具有伏时不变、发时始显的特点。慢性荨麻疹的基本病机为风、湿、热等毒邪潜匿于人体,正气耗损,复感新邪激发体内“伏毒”,致其侵袭皮肤,营卫失和而发病。慢性荨麻疹以其病程迁延、反复发作、难以根治为临床特征,这些特点与伏毒隐伏、缠绵、暗耗、暴戾、杂合、多变的病性特点相契合。文章以“伏毒”理论为基础,从病因病机、致病特点及治则治法的角度对伏毒与慢性荨麻疹的关系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提供理论基础及诊疗思路。
2025年09期 v.39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陈鉴;黄铭涵;王文荣;王鑫;
溃疡性结肠炎(UC)是消化系统常见且难以治愈的慢性疑难疾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内镜下可见黏膜炎症呈连续性分布,可累及直肠、结肠的不同节段,目前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免疫、遗传、环境及肠道微生态等多因素相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通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病进行个体化处方用药,显示出独特优势。文章基于中医“三因制宜”原则,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提出“湿热损络致疡”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核心病机理论。该理论强调湿热内蕴、壅滞肠络,进而血败肉腐、内溃成疡的病理过程,高度概括了本病活动期以邪实为主的关键机制。文章系统阐述“湿热损络致疡”理论的内涵,并分别从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活动与缓解交替期及缓解期3个阶段,深入剖析其动态演变的病机特点,进一步提出分期论治的中医辨治框架,为临床从“湿热损络”角度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2025年09期 v.39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边玥凝;肖景东;
归纳肖景东教授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脾胃作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核心枢纽,是气血生成的源泉,更是后天之根本。在临床实践中,恶心、呕吐、胃痛及腹泻等多种症状的出现,往往可归因于脾胃升降功能失调。《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提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肖教授在“毒热”病因学说的理论基础上,运用中药治疗肝脾相关疾病展现出独特的优势,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并有助于推广和积累用药经验。文章旨在深入分析与总结临床经验,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39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庞云;宋斐;杜青;
面瘫作为临床常见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治愈率有待提高。西药治疗会出现恶心、呕吐等多种不良反应。中医药治疗具有多成分、多通路、多靶点等特点,同时结合辨证论治能有效发挥治疗面瘫的功效。丰广魁教授认为治疗面瘫应仔细辨证,结合辨证信息,选择对症的中药方剂。在临床中,丰广魁教授发现面瘫的发生与热毒侵袭、经络痹阻密切相关,证型以热毒蕴结常见,治则为清热解毒通络,常采用黄连解毒汤、银翘散加减或普济消毒饮治疗,临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文章总结丰广魁教授运用清热解毒法治疗面瘫的经验,为临床辨治面瘫病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39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宋佳丽;毛文惠;刘健;
目的 分析近5年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的相关试验及研究方案中结局指标应用现状,为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的核心指标集的构建提供证据。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SinoMed)、PubMed、Embase、 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等8个数据库。检索时间设置为2018年1月1日—2023年10月7日。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分析汇总临床结局指标和相关试验设计要素。结果 共纳入567篇,包括537篇中文文献,30篇英文文献,其中包含6个临床研究方案。共涉及140个结局指标,总使用频次2234次。结局指标中症状/体征使用频次最高,其后依次是功能状态,生活质量,所有研究均未纳入经济学评估指标。结论 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存在结局指标缺乏主次、中医证型不规范,缺乏中医药特色指标、指标缺乏患者相关意见等问题,亟须构建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的核心指标集。
2025年09期 v.39 31-35+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4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刘翔宇;张艳;张薇;郭长余;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不仅以患病率高、病死率高为特征,近年来更是呈现愈发年轻化的趋势,对人类生命健康有着严重危害。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研究发展各有所长,虽理论迥异,对冠心病发生发展的解释不尽相同,但仍有殊途同归之妙。冠心病归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的范畴。遍览古籍文献从五行学说、五脏藏神、气机血脉、经络循行上,纵观现代医学在器官解剖、物质代谢、血液循环、生物化学中,皆有肝心关系之密切性的详细论述和研究发现。肝心相连,生理上互生互用,病理上互相影响。心主血功能的发挥,以肝主疏泄、气机调畅为前提。肝的功能失常,脂质代谢紊乱,继续发展则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导致心的功能发挥异常,最终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经结合中医学理论和近代科学医学观点,剖析肝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关系,论述肝心同病冠心病的辨析分型。其病变过程多有气血虚实变化,痰浊实邪阻遏胸阳为患。治疗时应以肝心同治为主,采用气血同调,振奋心阳,祛除浊阴湿邪等治疗策略。文章通过中西医相结合的方式以期为冠心病的临床疾病诊治贡献理论依据和借鉴。
2025年09期 v.39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下载次数:5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李洪博;张松兴;
目的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传统功法易筋经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热点分析。方法 以“易筋经”为主题词检索自1998年1月1日—2025年1月20日发表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e)、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3.R3软件对年发文量、作者、关键词等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进行讨论。结果 经过筛选,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356篇相关文献,发文量结果显示总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于2020年、2022年达到了最高值34篇;作者共现图谱显示,龚利和严隽陶发文量最多;关键词共现图谱显示,出现频次较多的关键词有“易筋经”“健身气功”“老年人”“颈椎病”“大学生”等;共形成了10个关键词聚类。结论 从分析结果上看,目前易筋经相关文献的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现有研究设计存在缺陷,如样本量普遍偏小、随机方法不明确、随访时间短等,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不足,主要研究对象多为老年人及大学生,今后需要积极开展易筋经相关临床研究,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2025年09期 v.39 40-43+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6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彭宇环;李文杰;
室性早搏是心血管系统中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疾病,其发病率高,临床表现多样,近年来更是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室早归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的范畴。其发病原因错综复杂,多以心之气血阴阳亏虚为本,并在本虚的基础上形成气滞、痰瘀、火热之邪。遍览古籍文献,心肝两脏在生理上阴阳相关、五行共济、经络相连、气血互用、七情相系,病理上互相影响。文章以“心肝相关”理论为出发点,论述了治心勿忘治肝,治疗时以心肝同治为主,采用疏肝解郁,肝脾同调,泻火定悸等治疗策略,以期为室早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
2025年09期 v.39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0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栾镇宇;邵妍;孙孟镓;张亚杰;何雨笑;
辽宁彭氏眼针学术流派工作室团队自2012年系统梳理学派宗师彭静山教授的文献资料,清本溯源,挖掘整理彭老学术思想,研读16部著作。由工作室负责人王鹏琴教授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原络大接经疗法的内涵及临床应用,探讨该疗法的中医理论渊源、取穴原则、行针手法、临床应用等,总结归纳出原络大接经按十二经脉气血循行针刺一经原穴和下一经络穴,针刺左右两侧交替,不留针,平补平泻,久病从肺原起始,新病从肺络起始。该方法通过调节十二经气血,按照气血流注顺序引导全身经气,使一气周流,从而调节脏腑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025年09期 v.39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曾楚凡;林煜也;张国俊;黄于婷;阚宇;廖军;
“宗筋”“经筋”理论是推拿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经历代医家的发展,不断完善,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文章从经脉、筋肉骨两方面出发,深入分析前阴宗筋与下肢经筋病之间的生理联系,并结合经筋病的病理产物特点与治则,以及推拿点按法在经筋病治疗中的作用,结合廖军长期推拿临床实践医案,探讨通过点按宗筋筋结点辅助治疗下肢经筋病,以期为临床治疗下肢经筋病提供一个新的诊疗思路。
2025年09期 v.39 5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殷九旭;李鑫;周羚玲;刘伟;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麻黄-紫苏子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对麻黄与紫苏子的核心生物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进行预测与筛选,并利用GeneCards数据库检索和筛选出与支气管哮喘有关的疾病靶点,整理并分析得到中药成分靶点与支气管哮喘疾病靶点的交集信息。利用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质互作(PPI)网络图,并进一步开展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同时,运用Cytoscape工具详细绘制“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图与“成分-靶点-通路”关系图。利用Autodock分子对接手段,对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了验证。结果 共识别出258个成分靶点与3042个疾病靶点,其中有173个交集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挑选出了12个核心靶点。GO分析结果揭示了多种关键生物过程,包括正向调控DNA模板转录、凋亡的正向与负向调控、糖皮质激素响应以及肽基丝氨酸的正向磷酸化调控等。KEGG富集通路分析则主要聚焦于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癌症相关的蛋白多糖途径、血脂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以及百日咳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所有60组关键靶点与活性成分的组合均展现出了低于-4.2 kJ/mol的结合能,充分证明了它们之间具有较强的结合亲和力。结论 麻黄-紫苏子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方式达到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效果,为今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9期 v.39 54-57+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2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孟玲玉;黄燕;包海鹏;
目的 通过观察哮喘大鼠模型肺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EOS)的凋亡及其调控蛋白Bax、Bcl-2的表达,研究小青龙汤对哮喘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 5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小青龙汤组、地塞米松组、小青龙汤联合地塞米松组,10只/组。用氢氧化铝/卵蛋白[Al(OH)_3/OVA]致敏,用含有OVA的生理盐水雾化激发,建立大鼠哮喘模型。各治疗组均用对应药物持续灌胃2周,并在灌胃干预后用含OVA的生理盐水雾化激发,雾化20 min/次,持续雾化1周。模型组与空白组灌胃与雾化均用生理盐水干预。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对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比较;采用免疫荧光TUNEL染色法观察大鼠肺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EOS)凋亡情况;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大鼠肺组织中Bax、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EOS凋亡率明显降低,Bax蛋白表达显著降低,Bcl-2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5);经药物干预后,各干预组大鼠肺组织中EOS凋亡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Bax蛋白表达均增高,Bcl-2蛋白表达均降低,其中以小青龙汤联合地塞米松组变化程度最明显(P<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大鼠肺组织内存在EOS凋亡,小青龙汤可能通过促进哮喘大鼠肺组织中Bax蛋白表达、抑制Bcl-2蛋白表达,促进EOS凋亡,减少EOS在肺组织中的浸润,从而使得哮喘大鼠气道炎症反应得到有效控制,进而达到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
2025年09期 v.39 58-61+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4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小花;徐彦龙;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西医疗法具有不良反应多,病情易反复发作等弊端,而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CAG有其独特优势。文章通过检索近10年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CAG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及总结发现,治疗CAG的中医非药物疗法种类丰富,常见针刺、灸法、拔罐、刮痧推拿等疗法,其优点各异,临床可单独或联合2种以上方法使用。文章针对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CAG的研究概况作以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给CAG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2025年09期 v.39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刘春光;王君红;赵悦;雷蕾;陈晨;苑天彤;迟继铭;
目的 观察芪黄方(QHF)对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Nrf2/HO-1/NLRP3信号通路及蛋白尿的影响。方法 以每组10只标准将50只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芪黄方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及氯沙坦钾组,10只db/m小鼠为对照组。连续给药12周后,观察小鼠一般情况,给药第0、12周检测空腹血糖、24 h尿蛋白定量和尿白蛋白/尿肌酐(ACR);实验终点时血清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脂(TC、TG及LDL);HE染色、电镜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情况;ELISA法检测db/db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18(IL-1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肾组织NLRP3、Caspase-1、Nrf2、HO-1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db/db小鼠体质量、血糖、24 h尿蛋白定量、ACR、SCr、BUN均升高(P<0.05),血清炎性因子IL-1、IL-18表达上调(P<0.05),氧化应激因子SOD、CAT含量降低;小鼠肾组织NLRP3、Caspase-1蛋白水平升高,Nrf2、HO-1蛋白表达下调,小鼠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给药9~12周,QHF-H及Z组一般状态明显改善,体重指数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QHF及氯沙坦钾组血糖、24 h尿蛋白定量、ACR均下降(P<0.05),SCr和BUN均降低(P<0.05),TC、TG、LDL水平降低(P<0.05),血清炎症因子IL-1和IL-18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SOD、CAT含量明显升高(P<0.05),肾组织NLRP3、Caspase-1蛋白含量明显减少,Nrf2和HO-1蛋白的表达量显著上调。肾脏病理显示肾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减轻、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程度降低,足细胞足突融合改善。结论 QHF可能通过调控Nrf2/HO-1/NLRP3信号通路,减轻肾脏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保护足细胞损伤,发挥降低DKD蛋白尿排泄的作用。
2025年09期 v.39 66-7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9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马雪;马欢欢;马英武;马泽斌;邓瑞;马旭升;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iabetic osteoporosis, DOP)是长期高血糖状态致骨稳态失衡,出现以骨显微结构受损,骨量减少,骨脆性增加为特征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为糖尿病患者致残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高糖毒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堆积与糖脂代谢异常等致自由氧(ROS)水平升高,诱导氧化应激并激活相关信号通路,通过介导炎症等细胞因子的释放,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细胞(OB)及破骨细胞(OC)的生成、分化与凋亡,为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通路为ROS下游信号通路,是骨代谢的重要调节因子,可通过响应氧化应激在DOP病理进程中起关键作用。中药可通过调控p38MAPK信号通路,以其多靶点的优势通过抗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等以治疗DOP,弥补西药治疗的不足之处。文章对p38MAPK信号通路与DOP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明确p38MAPK信号通路对DOP的重要意义,并归纳靶向p38MAPK信号通路干预DOP的中药,为DOP的防治研究提供新思路。
2025年09期 v.39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仇真;汲泓;
目的 梳理和归纳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经典病房的痰瘀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常用药物,总结出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该种复合症候群提供了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方法 选择2023年1月—2023年12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经典病房明确诊断为痰瘀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住院患者处方作为研究对象,用Excel软件、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等方法对其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患者83例,收集中药处方83张,使用中药130味,总用药次数为1121次,其中有20种药物用药次数超过20次为高频次中药,四气以平性、温性、寒性为主,五味以甘、苦、辛味为主。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到6组聚类,功效主要体现为活血化瘀、清热利湿、通利关节。核心药物网络分析共得出12味中药,分别为苍术、茯苓、薏苡仁、黄柏、黄芩、丹参、土茯苓、当归、木瓜、泽泻、牛膝、甘草。结论 对于治疗痰瘀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常采用活血化瘀与清热利湿,佐以补虚的治法。
2025年09期 v.39 76-79+1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9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方思奇;刘佳宜;杨一桐;郑娴;
高血压病是由于血脉病变引起营卫失调、气血失和进而导致脉道胀满的一种心血管综合征。根据病情进展的程度可将其分为“病在血”“病在脉”“病在脏腑”3个阶段。按照王清海教授所划分的高血压证型,先辨病位,再辨证,以“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为治疗大法,审因论治,通过改善“心的推动作用”“脉道的完整性”“血液的质量”3方面达到降压目的。对于高血压病累及靶器官损伤,以高血压病各证型为基础,结合具体靶器官损害症状,进行论治。
2025年09期 v.39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7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唯任;康斯文;邰东旭;
膝骨关节炎是一种以膝关节疼痛、畸形、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滑膜炎是膝骨关节炎中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滑膜的炎症反应会导致软骨细胞损伤和关节软骨退变等病理改变,进而导致膝骨关节炎的发生。巨噬细胞是膝关节滑膜组织中重要的免疫细胞,可以有效维持关节内部微环境的稳态,活化的巨噬细胞受到相关细胞因子刺激后可极化为M1促炎表型和M2抗炎表型,M1促炎表型的巨噬细胞会分泌相关促炎细胞因子,从而使关节内部产生炎症微环境,关节内部的炎症反应最终会导致关节软骨的降解和退化。中医药治疗目前仍是我国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主要药物选择。文章以中药单体和中药复方调控膝骨关节炎中滑膜巨噬细胞的极化为角度,系统检索了相关机制研究并进行筛选总结,分析中医药调控膝骨关节炎中巨噬细胞极化的相关研究进展,为膝骨关节炎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年09期 v.39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刘晗笑;梁铎;龙云平;单鸿哲;金连峰;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进行性退变、骨赘生成及滑膜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高发性关节疾病。相较于常规西医治疗方法,中医药凭借其“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以及“君臣佐使”药物配伍的独特治疗体系,在KOA的防治中展现出多靶点、多层次干预的显著潜质和优势。文章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在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中,运用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的有效活性成分,以及经典或经验中药复方制剂在保护KOA关节软骨、延缓其退变进程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聚焦于揭示上述中医药干预手段作用于KOA软骨的关键分子机制,重点总结并阐述了其通过调控NF-κB炎症信号通路抑制促炎因子等释放、PI3K/AKT细胞增殖分化与凋亡通路促进软骨细胞存活与抑制凋亡、Wnt/β-catenin软骨代谢平衡通路维持软骨稳态以及JAK/STAT炎症与免疫调节通路减轻滑膜炎症及软骨破坏等核心信号网络,从而发挥抗炎、抗氧化、抑制软骨基质降解、促进软骨细胞修复与保护的综合效应。整理显示近年来中医药对KOA疗效突出,可显著减轻炎症、保护软骨并恢复膝关节功能,为临床与实验中对KOA关节软骨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39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2K] [下载次数:5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赵燕燕;宋宗辉;马允允;
肥胖是人体新陈代谢异常的一种表现,“阳化气,阴成形”源于《黄帝内经》,是对人体新陈代谢的高度概括,“阳化气”功能代表能量代谢,“阴成形”功能代表物质代谢。肥胖则是因“阳化气”不及,“阴成形”太过所产生,“阳化气”不足是肥胖的源头,其推动、气化、温煦功能不足,导致出现气滞痰阻、脾虚湿阻、脾肾阳虚、肝胃郁热的病机,促成“阴成形”太过的结果。仲景之方药谨遵理、法、方、药的一致性。文章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下探析经方半夏厚朴汤、防己黄芪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大柴胡汤治疗肥胖症的辨证思路。
2025年09期 v.39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赵甜羽;孙艳秋;燕燕;张颖;于睿;
中医学强调“因时制宜”,将时间因素纳入诊疗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时间医学理论与实践方法。文章通过全面且系统地回顾与深度剖析近年来中医时间医学领域的文献资料,在理论探索的深度挖掘与临床实践的广泛应用两大核心层面的探究过程中,深入了解中医时间医学的精髓与独特价值,更展望其广阔的发展前景。文章通过分析与总结,以期为中医时间医学的后续研究方向与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框架和深刻的启发性思考,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医时间医学的蓬勃发展,促进其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融合与创新。
2025年09期 v.39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余绍坤;王荣辉;徐保转;杨真真;汤锣沙;
脓毒症诱发的急性肾损伤是一种病理机制复杂、治疗费用高昂且病死率极高的器官疾病。目前,西医在治疗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方面主要依赖对症疗法,尚未有特效药物。中医药在脓毒症及其相关并发症的治疗中逐渐受到重视。中药单体及其活性成分通过发挥其清热解毒、通便泻火、活血化瘀和扶正固本等作用,能够调节炎症反应、改善微循环、减少氧化应激和缓解细胞损伤,从而对脓毒症引起的急性肾损伤产生治疗效果。文章综合评述中药单体及其活性成分在治疗脓毒症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和疗效研究的最新进展,旨在为中医药治疗脓毒症及其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025年09期 v.39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李婉珍;刘慧;张治芳;李泓辰;彭柱翔;覃辉;
抑郁症是全球精神障碍所致疾病负担的首要原因,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抑郁症的临床诊疗现状并不理想,识别率、治疗率和充分治疗率均低,当前临床抗抑郁药物多为单胺类神经递质再摄取抑制剂,虽具有一定疗效但存在不良反应大、依从性低等缺点。壮医“毒论”理论是主张“内去外引”的解毒之法,以“从毒求因、以毒论病、辨毒设法、解毒施治”四位一体的临床应用体系。因此,文章从壮医“毒论”思想概要、基于“毒论”视角下壮医对抑郁症的认识,系统探讨壮医防治抑郁症的价值,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9期 v.39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孙忠宇;何伟;
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高度近视(high myopia, HM)可致盲,是全球视力受损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氧化应激对近视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氧化应激及相关机制在近视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是防治近视的有效靶点。中医对近视认识已久,在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文章通过对氧化应激调控近视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认识近视的相关机制和发展近视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也为近视的中医诊治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39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戴士淇;姜钧文;
心力衰竭易损期是指心衰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再次因心衰入院,并伴有较高不良事件和死亡风险的特殊时期。尽管当前医疗条件已有所改善,心衰易损期内的病死率与再住院率仍分别高达15%与30%,因此心衰易损期的研究成为心衰领域的研究热点。心衰易损期是干预心衰患者预后的关键阶段,现代研究认为其发生多与短期血流动力学恶化密切相关,尤其是左心室充盈压升高最为常见,但其机制尚待进一步明确。心力衰竭是现代医学的难题之一,临床上多采用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治疗方式,两者各有特色,亦有共通之处。文章综述了心衰易损期的机制及中西医对于其治疗方案和研究进展,旨在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为心衰易损期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2025年09期 v.39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张欣梅;汪燕燕;刘娜娜;部翰明;王晓翠;
目的 基于中医证素研究探讨代谢综合征的证候规律。方法 将431例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研究。根据《证素辨证学》证素证名对应表将阳性证素组合成为新的证型,探讨代谢综合征不同病位及兼杂病性的分布规律以及合并症的情况,分析中医证素特征以及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将纳入的431例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腹型肥胖、高血糖、高血压病为常见合并症。将收集的证候进行辨别,组成18种常见中医证型,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气阴两虚(48.3%)、肝阴虚(47.3%)、阴血亏虚(43.6%)、肾阴虚(39.2%)、肝气虚(37.8%)、气血两虚(37.6%)、肝血虚(36.9%)、阴阳两亏(34.6%)、阴虚湿阻(34.3%)、肾气虚(33.9%)、阴虚痰阻(30.6%)、肝肾阴虚(30.2%)、气虚湿困(27.6%)、肝阳虚(27.4%)、肾阳虚(27.4%)、痰湿阻滞(26.9%)、肾阴阳两虚(24.8%)。将辨别后的证素进行筛选,得出10种常见中医证素,病性证素分别为:阴虚(74.94%)>气虚(58.47%)>血虚(47.80%)>湿(43.62%)>阳虚(42.92%)>痰(38.98%)>气滞(24.13%);病位证素分别为:肝(53.36%)>肾(43.85%)>脾(24.36%)。其中气虚、血虚、阳虚、湿、痰、气滞、脾、肝证素百分比与性别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气滞、气虚、血虚、阳虚、肝、脾证素与不同性别呈正相关(P<0.05),湿、痰证素与不同性别呈负相关(P<0.05)。阴虚、肾证素与性别则不存在相关性。根据国际规定,将>60岁确定为老年患者,≤60岁确定为非老年患者,分别与气虚、血虚、阳虚、肝证素百分比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发现气虚、血虚、阳虚、肝证素与年龄段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代谢综合征为本虚标实之证,以气虚、阴虚、阳虚、血虚为本,痰湿、气滞为标。男性较女性更易出现痰湿证、少见气滞证,女性较男性更易出现阳虚、血虚证,临证要注重性别差异。非老年患者较老年患者更易出现痰湿证。
2025年09期 v.39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6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程庆节;薛傲;朱新汉;
目的 基于凝血功能探究补阳还五汤加味预防缺血性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thrombosis, LDVT)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3年8月—2024年8月铜陵市中医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住院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味,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D-二聚体(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指标,LDVT发生率,治疗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2周,观察组D-D、FIB均低于对照组(P<0.05),APTT、TT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L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加味预防缺血性卒中后LDVT疗效较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凝血功能有关。
2025年09期 v.39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6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燕金霞;红岩;
目的 探究鹿茸提取物对A30P线虫干预效果及其药理作用。方法 购买A30P线虫,按照鹿茸提取物不同浓度分为0、0.4、1、2.5、5 mg/mL组,分析不同浓度下鹿茸提取物对A30P线虫生存率、生长发育、生殖能力、抗氧化能力,并且通过分析同浓度下鹿茸提取物对A30P线虫运动行为、树突恢复情况来评价鹿茸提取物的药理作用。结果 与0 mg/mL组相比,1.0 mg/mL组、2.5 mg/mL组线虫平均寿命以及死亡率无差异(P>0.05);与0 mg/mL组相比,0.4 mg/mL组、5 mg/mL组线虫平均寿命以及死亡率均有所下降(P<0.05);各组间A30P线虫生长发育相比无差异(P>0.05);与0 mg/mL组相比,1.0 mg/mL组、2.5 mg/mL组线虫排卵量无差异(P>0.05),与0 mg/mL组相比,0.4 mg/mL组、5 mg/mL组线虫排卵量有所下降(P<0.05);与0 mg/mL组相比,0.4 mg/mL组、5 mg/mL组线虫gst-4、gst-7、Skn-1、hsp-16.2基因水平无差异(P>0.05);与0 mg/mL组相比,1.0 mg/mL组、2.5 mg/mL组线虫gst-4、gst-7、Skn-1、hsp-16.2基因水平有所上升(P<0.05);与0 mg/mL组相比,0.4 mg/mL组、5 mg/mL组线虫弯曲次数无差异(P>0.05);与0 mg/mL组相比,1.0 mg/mL组、2.5 mg/mL组线虫弯曲次数有所上升(P<0.05);相较于与0 mg/mL组,0.4 mg/mL组、1.0 mg/mL组、2.5 mg/mL组、5 mg/mL组树突计分以及树突恢复比率均有所上升,其中树突计分以2.5 mg/mL组最优,树突恢复比率以5 mg/mL组最优(P<0.05)。结论 通过对A30P线虫应用鹿茸提取物发现,1.0 mg/mL、2.5 mg/mL两种剂量对A30P线虫生存率、生长发育、生殖能力、树突计分、抗氧化能力的能力较好,而5 mg/mL剂量下对A30P线虫树突恢复比率的效果最优。
2025年09期 v.39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王菲;姜红菊;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是金元名家李东垣提出来的,现代研究也证实,肠道菌群不仅对消化系统有着直接影响,与心血管、神经、内分泌等多系统之间也有着密切联系。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现代研究已经证明肠道菌群紊乱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文章通过深入剖析“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科学内涵,并结合现代对肠道菌群与脾胃及冠心病的研究,阐述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冠心病的科学性,旨在为从脾胃角度治疗冠心病提供更坚实的理论支撑。
2025年09期 v.39 12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王先震;王钰铎;胡亚丽;
目的 探讨舒肝解郁胶囊对失眠伴抑郁患者cAMP/CREB/BDNF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4年6月—2025年5月在三门峡市康复医院诊治的50例失眠伴抑郁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统计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cAMP/CREB/BDNF信号通路及神经递质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情绪低落、胸胁胀满、食少纳呆、急躁易怒、疲乏无力、善太息、胸闷、紧张不安、多梦、腹痛评分比较(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情绪低落、胸胁胀满、食少纳呆、急躁易怒、疲乏无力、善太息、胸闷、紧张不安、多梦、腹痛评分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情绪低落、胸胁胀满、食少纳呆、急躁易怒、疲乏无力、善太息、胸闷、紧张不安、多梦、腹痛评分更低(P<0.05)。治疗前,两组cAMP、CREB、BDNF水平比较(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cAMP、CREB、BDNF水平均上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AMP、CREB、BDNF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治疗前,两组γ-氨基丁酸、5-羟色胺水平比较(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γ-氨基丁酸、5-羟色胺水平均上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γ-氨基丁酸、5-羟色胺水平均升高(P<0.0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1例轻微乏力,2例头晕、1例眼上翻、1例运动迟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5/25),观察组出现1例轻微乏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1/2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舒肝解郁胶囊能够通过调控cAMP/CREB/BDNF信号通路发挥治疗失眠伴抑郁患者的作用。
2025年09期 v.39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6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赵培松;鹿成成;王健;
目的 探讨加减丹参保心汤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干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临床效应。方法 纳入118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9例,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和试验组(5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加减丹参保心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心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清因子。结果 治疗前,两组胸部针扎样疼痛、痛处固定、心悸、胸闷气短、面色晦黯、肢体麻木、口唇青紫积分,心功能,血管内皮功能,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淀粉样蛋白A1 (SAA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水平比较(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胸部针扎样疼痛、痛处固定、心悸、胸闷气短、面色晦黯、肢体麻木、口唇青紫积分,心功能,血管内皮功能,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淀粉样蛋白A1 (SAA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水平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胸部针扎样疼痛、痛处固定、心悸、胸闷气短、面色晦黯、肢体麻木、口唇青紫积分,心功能,血管内皮功能,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淀粉样蛋白A1 (SAA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水平改善更明显,临床疗效更显著(P<0.0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结论 冠心病患者采用加减丹参保心汤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疗效显著,可恢复心功能,促使患者康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2025年09期 v.39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高小明;战婉青;刘佳彧;陈陆;
在新时代背景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根本保障,为中医药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行筑牢了坚实根基。文章以辽宁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作为典型研究样本,深度聚焦党建引领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命题。阐释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关键意义,确保中医药事业发展始终与党的方针政策同频共振;强调强化党支部战斗堡垒功能,使其成为凝聚力量、推动工作的重要阵地;注重激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员的示范引领带动全体中医药工作者积极进取;严格落实党管干部与党管人才原则,为中医药事业选拔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骨干力量。在此基础上,文章创新性提出并探索构建了以党建为引领的中医药事业“6+X”发展模式。该模式通过一系列系统性实践创新举措,致力于破解中医药事业发展中面临的资源整合、创新驱动等难题,充分激发中医药事业的内生动力。期望通过此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方案,推动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25年09期 v.39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0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