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丹妮;杨琳;张群;李宁;杨海燕;冯原;
肺癌是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肺泡壁的恶性疾病,特点表现为不受控制地增殖并逐渐形成肿瘤,其全球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极大威胁人类生命健康。中医虽无具体病名,但依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息贲”“肺积”“肺岩”“肺痈”等范畴。近几年来,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的研究已成为新热点,该文系统综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的研究进展,从西医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中医病因病机、术后中医特色疗法以及中药联合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旨在为肺癌患者探索并推荐更加个性化、高效的治疗方案。同时,文章还将对当前筛查早期肺癌所采用的先进技术手段进行归纳与综述,以期提高肺癌的早期发现率,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与生活质量。
2025年06期 v.39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李璐吉;唐莉;杨勤;
甘草干姜汤是辛甘化阳,温中益气的经典名方,原文中用于“复其阳”和治“上虚不能制下”。基于古籍和现代文献研究,文章对甘草干姜汤的药理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阐述了甘草干姜汤具有抗炎抑菌、抗变态反应、抗纤维化、抗肿瘤等药理作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五官科、泌尿系统、肿瘤等疾病中,且治疗效果显著。
2025年06期 v.39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5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张博文;郝海蓉;王鹏伟;任顺平;李一平;张瑶瑶;楚倩影;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管反流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西医治疗存在部分患者疗效不明显、治疗期长、疗效易反复等弊端。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独特优势。郝海蓉教授结合前人经验和临床实践,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病机为“肝脾不和,胃气上逆”,基于“通降理论”,运用“理胃顺肠”“调肝扶脾”法。“通降理论”的核心在于,生理上重视胃主通降与脏腑气血的相互关系,病理上关注胃失和降对脾胃系疾病的影响,尤其注重使用疏通气机、改善情绪对于治疗该病的重要性。该思路着眼整体,补气和血,平调寒热,重视心理疗法,不仅可以缓解反流的症状,还可以促进脾胃运化,改善饮食,调畅身心,显著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现整理郝海蓉教授临床经验,加以分享。
2025年06期 v.39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王献蔗;高天舒;
基于“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理论内涵和中医“元气学说”,阐释中气和元气在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发生发展的关系。认为脾失之使,胃失之市导致中气不足,元气失养是该病的关键病机。脾胃失司于“使市”功能,中焦转枢失司,元气气机失调是该病演进的重要条件。该文提出补中培元法是治疗该病的治疗原则,强调补益中气应贯穿始终,同时注重调理脾胃以畅气机。
2025年06期 v.39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覃水云;蓝鼎俐;李卫红;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 DOR)是育龄女性常见的生殖内分泌疾病,表现为卵巢功能下降,进而导致生育能力降低。文章综述了DOR的中西医治疗进展。西医方面,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激素替代疗法、促排卵治疗和辅助生殖技术,同时,近年来新型药物制剂如脱氢表雄酮和辅酶Q10也显示出改善卵巢功能的疗效证据。中医认为,DOR的发病主要与肾虚相关,治以补肾为主,辅以疏肝、健脾、活血等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优化卵巢功能、提高胚胎质量及改善妊娠结局方面显示出协同增效作用,为DOR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治疗策略和临床指导。
2025年06期 v.39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高鹏博;霍晶晶;于世家;
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HU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我国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持续增高。西医采用化学药物对症治疗虽然疗效确切,但不良反应明显。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中医药治疗HUA有着很好的疗效,并且保护靶器官。文章着眼于高尿酸产生的原因以及高尿酸对机体的损伤,从抑制尿酸生成、促进尿酸代谢、抗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以及综合作用5个方面,总结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作用机制,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5年06期 v.39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下载次数:15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鑫瑶;庞立健;吕晓东;臧凝子;王琳琳;孙婉宁;彭成飞;崔杨;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炎,伴有急性肺损伤,导致肺功能恶化并增加死亡风险,是一种难治性肺系疾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中医肺康复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肺部疾病的特征,运用中医康复技术和方法,对肺部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综合性康复措施,其中包括针刺、艾灸、穴位贴敷、中药、食疗、导引功法及心理治疗等康复手段。该文系统综述IPF中医康复的研究现状,总结中医康复的特点及优势,为形成高效的综合治疗方案提供相应的思路与建议。
2025年06期 v.39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兰澜;李大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ASO)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局部缺血表现的疾病,该病致残率极高达40%~60%的患者走向截肢,因此研究下肢ASO对提高患者保足率与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近年下肢ASO的相关文献、临床研究进行收集归纳,就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中西医治疗经验等进行分析总结,现综述如下。
2025年06期 v.39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下载次数:6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梁怡;洪炜博;刁天霞;叶志铭;杨宇;
痹证是一种常见的骨伤科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肌肉、筋骨和关节的疼痛、麻木、沉重感,以及屈伸不利,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关节肿胀和灼热感。在现代医学中,颈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CS)、肩周炎(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SP)和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等疾病,均可归入中医学所称的“痹证”范畴。在非药物治疗痹证的方法中,中医导引疗法因其操作简便且疗效确切而广受患者欢迎。目前,临床上应用于痹证防治的中医导引疗法很多,最常见的有“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该文主要从五禽戏干预痹证理论研究、机制研究、临床应用三个方面对五禽戏在痹证干预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5年06期 v.39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世文;臧凝子;冷嘉鹏;邹吉宇;王佳然;王星元;庞立健;吕晓东;
目的 深入研究中医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领域的热点方向和最新进展,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CiteSpace对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和PubMed数据库中符合本研究的专业文献系统分析,对年发文量、来源期刊、关键词、研究作者和发文机构等进行分析并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 最终纳入中文5932篇,英文50篇,中英文关键词共695个。核心团队包括李泽庚教授、李建生教授团队等。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肺功能等评价指标、COPD疾病分期、中药复方、临床研究、动物实验等领域。结论 建议加强团队协作,推动动物模型评价标准与COPD分期诊治标准的确立,深化病理机制、经典方剂及肺康复疗法研究,借助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对临床研究、疾病分期及共病的中医证候特点深入探究,以制定精准高效的治疗方案。
2025年06期 v.39 33-38+143-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2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周倩倩;赵晗;王金侠;张泽;
阿尔茨海默病是指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以记忆力减退为主的多种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好发于老年和老年前期,研究证实,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及进展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密切相关。且中医传统理论亦有心主神明、心与小肠相表里的说法,即中医认为藏象学“心”包括西医学脑的部分功能,“小肠”包括解剖学肠道的部分功能,心与小肠相表里可被具体理解为“脑与肠”的关系。该文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从研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肠道微生态构成的变化以及干预肠道菌群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等角度出发,梳理挖掘出阿尔茨海默病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的潜在联系,为临床诊疗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025年06期 v.39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轩;王鹏琴;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对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有很多临床研究证实,中国传统心身锻炼气功功法对帕金森病的康复治疗有非常好的效果。文章通过收集近年相关文献,对中国传统心身锻炼气功功法(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康复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2025年06期 v.39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郭冰盈;陈捷;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渐进性进展疾病,具有易复发、易侵袭的特点,对女性身心健康带来巨大伤害,需要长期综合管理。气滞血瘀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重要环节,气为血之帅,肝主疏泄,调节一身之气,肝主藏血,女子以血为用,故肝体用失调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具有密切关系。文章在“肝体阴而用阳”的理论指导下,从“肝主疏泄”“肝主藏血”两个方面分析肝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相关性,并提出“调肝用”“补肝体”等治法。
2025年06期 v.39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粽;刘悦;谭咪;徐子鉴;李子威;蔡媛媛;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病理基础,中医学认为AS的发生以脾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治疗应遵循“化瘀祛痰,健脾为要”之原则。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干扰巨噬细胞线粒体代谢信号极大影响细胞表型转变和极化能力,诱导巨噬细胞免疫微环境稳态失衡,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故本文基于“化瘀祛痰,健脾为要”理论,以标本同治为原则,探讨通过健脾祛痰化瘀之法,通过调节线粒体代谢,驱动巨噬细胞免疫稳态重塑,防治AS的有效分子机制。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提供新的策略及科学依据,揭示中医脾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
2025年06期 v.39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陈柏霖;隋楠;
慢性创面的治疗是临床医学中的一大难题。“偎脓长肉”理论作为中医外科治疗慢性创面的重要理论之一,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此类患者的治疗中。该文旨在通过探讨“偎脓长肉”理论的来源及其病因病机等方面,重新审视慢性创面的特性,以期为其治疗提供更为丰富的思路。未来,亟需开展基于“偎脓长肉”理论的药物制剂的制备与应用标准的制定,以使该理论在慢性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更加规范化。
2025年06期 v.39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连越;牛然;苏晓兰;龚卓之;钟卓泰;孙梓宽;李腾;魏玮;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大便性状改变等,患者往往伴随焦虑和抑郁情绪。IBS-D病因复杂,治疗困难。传统医学中的疏肝健脾法、健脾祛湿法虽有一定效果,但尚需探索更为根本的治疗方法。该文基于中医“病机十九条”中的“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理论,从多维度剖析IBS-D的病因病机,包括肾主水应寒、肾在志为恐、肾藏精功能等,提出补肾法的治疗策略。补肾法不仅为IBS-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还强调了调和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病情和生活质量。
2025年06期 v.39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健凯;李涛;刘爱军;刘江枫;郭琰;贺爱玲;
目的 分析中药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收集整理中药方剂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文献,提取、统计纳入文献的药物使用情况,并对高频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共纳入方剂66首,涉及中药132味,使用频次最多的中药为补虚药,其次为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平肝熄风药;使用频次位居前五的药依次为白芍、天麻、熟地黄、甘草、当归;药物四气中温、平、寒性频次较高;药味多属甘、苦、辛;中药归经主要为肝、肾、脾经。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关联强度高的药对组合为61组,系统聚类分析中归为4大类。结论 现代医家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多从“虚”论治,补虚法贯穿其中,常用补益肝肾、补益气血及平肝熄风类药物以治其本,同时顾护脾胃,酌加健脾升清之药。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非运动症状,则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加减变化。
2025年06期 v.39 61-65+151-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6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田迎秋;沈洪;
由于饮食习惯和结构的改变,脾胃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其反复缠绵难愈的特点也更突显治疗的重要性。气滞、气逆、血瘀、湿阻、食积、寒凝、热郁是导致脾胃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机,而相互之间又可兼夹致病。沈洪教授治疗脾胃系疾病尤擅长运用药对,该文将从“气”“血”“湿”“食”“寒”“热”六个方面展开论述。“气”主要包括气滞和气逆,常用郁金—蜜枇杷叶,陈皮—半夏,陈皮—枳壳,香附—茯神,百合—乌药等药对;“血”主要为血瘀和血热,常用黄芪-醋莪术,丹参-砂仁,地榆-槐花等药对;“湿”可与寒合,即寒湿,常用木香—砂仁,与热合,即湿热,常用黄连—紫苏叶,黄连—黄芩,黄连—木香,土茯苓—徐长卿等药对;“食”主要为食积,常用焦六神曲—炒稻芽—炒麦芽、杏仁—火麻仁—瓜蒌仁等药对或药组;“寒”可分为实寒与虚寒,实寒多与湿邪一起兼夹致病,虚寒主要为脾胃虚寒,常用党参—干姜/炮姜、黄芪—桂枝等药对;“热”主要为热郁,常用黄连-制吴茱萸,炒海螵蛸-白及等药对,临床可取得确切的疗效。沈洪教授治疗脾胃病常用药对总结如下。
2025年06期 v.39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黄丽君;郭媛;李寅;唐思;慕杨娜;杨芳;赵磊;
冠心病和骨质疏松是全球公认的重大疾病,而两者发病率在绝经后均出现陡增,影响深重。因此,寻找能够同时干预绝经后冠心病合并骨质疏松的方法十分重要,中医具有一定优势。该文依据中医理论探索绝经后冠心病合并骨质疏松的中医病机,据此聚焦交泰丸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临床显示,围绝经期患者应用交泰丸确有防治作用。因此,通过网络学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经中医理论、古代本草、现代网络药理学、现代实验研究综合论证,中医方剂交泰丸除公认的除心烦、失眠功用外亦可应用于绝经后CHD合并OP,为探索中医方剂的拓展应用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
2025年06期 v.39 70-74+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9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谢晴;冯利民;李程;
随着人口老龄化,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的风险持续上升,对人类及社会的危害不断加重。AMI是基于冠状动脉脂质代谢异常,脂质大量沉积于血管内皮,造成管腔狭窄后,急性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坏死性疾病。在治疗中,针刺因其对机体损伤极小、不良反应少、绿色安全等独特优势被广泛应用。其机制主要包括:抑制氧化应激、影响心肌细胞基因表达,影响细胞自噬与凋亡。抑制钙离子超载、调控钾离子通道;调节血管活性物质,影响内皮细胞功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通路,调控靶器官免疫细胞极化等功能状态及机体的免疫稳态。该文总结并分析了针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各项机制进展,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及理论基础。
2025年06期 v.39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诗靓;王圣治;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是一种多种因素致使肾脏功能减退而导致体内环境失衡的临床常见内科疾病,目前无明确治愈方案。穴位贴敷疗法是常见的配合药物治疗CRF方案之一,对减轻患者的相关症状和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优势。结合目前研究,该文从穴位贴敷概述、理论基础、临床疗效、常用药物、穴位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
2025年06期 v.39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7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荣子薇;王鹏琴;赵曦彤;
目的 综述近10年眼针疗法治疗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的研究进展。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官网(WP)以及万方数据库(WF)中近10年眼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动物实验的文献,系统梳理其研究进展并归纳作用机制。结果 针刺可以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炎性反应、抑制细胞凋亡及自噬、加强神经保护、促进血管新生和改善微循环等,眼针多采用肝区、肾区、上焦区、下焦区。结论 眼针疗法可通过多靶点机制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后遗症的严重程度。存在的问题是实验研究大多围绕眼针治疗抑制炎症反应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上,对于其他方面没有系统阐述,未来研究可基于多靶点策略,系统研究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等疾病的作用机制。
2025年06期 v.39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文慧;夏晓黎;夏慧静;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的发生与发展机制错综复杂,包括遗传因素、自噬过程、氧化应激反应以及炎性反应等多种内在和外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PI3K/AKT/mTOR是调控细胞生长、分化和能量代谢的重要通路,该通路在激活细胞自噬、抗炎、改善氧化应激以及抑制氧化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是治疗COPD的重要靶点。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对中医药治疗COPD的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文章综述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COPD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中医药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发挥作用,为中医药治疗COPD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思路与潜在治疗靶点。
2025年06期 v.39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3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孙志强;董宝强;张峰;周慕含;王垒钞;吴锡;王明星;
无先兆性偏头痛发病多与手足三阳经筋相关,该文现代解剖学结合角度出发,从手足三阳经筋所过的头颈部以及腰骶处的经筋组织及其损伤后形成的筋结点入手,基于经筋整体观念,探讨无先兆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以及经筋推拿配合针刀的具体解决思路,以期为经筋推拿结合针刀疗法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2025年06期 v.39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梦歌;伊桐凝;
糖尿病肾病(DKD)作为糖尿病最突出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与终末期肾病的发生率有直接关联。DKD发病机制复杂,活性氧(ROS)过量产生导致的氧化应激在其中起关键作用。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Nox)是ROS的主要来源,其中Nox4在肾脏组织中高表达,在DK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到。具有多靶点、多通路、不良反应较少等独特优势的中医药,在DKD治疗中被广泛应用。该文系统总结了Nox4在DKD中的作用和机制,并首次概述了中医药调控Nox4治疗DKD的研究进展,为中医药临床防治DKD提供理论支持。
2025年06期 v.39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胡延玲;王山;胡琪玲;
目的 分析在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中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推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医院2023年1月—2024年12月就诊的80例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纳入试验研究,使用随机平行对照组设计,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疗法联合推拿,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躯体肌力评分、握力、CSI痉挛指数评分(Clinical Spasticity Index, CS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erg躯体平衡评分、ADL自理能力评等多项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施不同治疗后,观察组肌力评分、握力高于对照组,且CSI痉挛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Berg躯体平衡评分高于对照组,ADL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观察组在肌力、握力以及自理能力、痉挛、躯体平衡等方面改善更多。结论 在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中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推拿可提高患者肌力和握力,为运动功能恢复奠定基础,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同时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推拿能改善患者躯体平衡,减少他人依赖和辅助,增加自理能力,让患者多方面受益。
2025年06期 v.39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翟正英;成红霞;
目的 研究旨在评估丹红注射液联合治疗方案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及该疗法对氧化应激的具体调节作用。方法 于2021年9月—2024年10月,医院共接收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治疗方案的差异,研究随机分组,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并加丁苯酞注射液干预;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丹红注射液,以探其增效作用。治疗周期结束后,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以科学评估不同治疗策略的有效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8-羟基脱氧鸟苷(8-OHdG)、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丙二醛(MDA)等氧化应激指标均显著降低,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谷胱甘肽(GSH)水平则显著升高,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数据显示,观察组的平均血流量(Qmean)、最小血流速度(Vmin)、最大血流速度(Vmax)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RV明显降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显著增加,平均通过时间(MTT)显著缩短(P<0.05)。结论 研究聚焦于脑血流的生理调节机制,系统评估了丹红注射液联合治疗策略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管理中的效果。研究数据支持,该治疗方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既具有安全性,又展现出显著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在缓解患者氧化应激水平方面表现突出。通过优化脑血流分布,增强脑组织血流灌注,以及减轻神经功能损害,丹红注射液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中彰显出独特的优势,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颖且有效的治疗途径。
2025年06期 v.39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黄聪;林超;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近年来因其机制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不同,且占心衰比例较高而越来越受关注,目前指南中针对其IA类药物只有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而中医药治疗心衰优势在于其多途径、多靶点、多方式等,近年发表了大量中医药治疗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的临床研究及文献分析。该文选取现有治疗该病相关中成药临床研究文献,排除纳入中医证型不明确、非单一中医证型、药物疗效与证型存在矛盾的中成药,旨在为临床合理应用中成药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06期 v.39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莎婷;吴春凤;田梦影;蔡嘉洛;李晓屏;
介绍李晓屏教授采用体质病理念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证经验。李晓屏教授提出“体质病”概念,认为体质是疾病发病的基础,不同体质对疾病的易感性不同,故调养体质对预防疾病有重要意义。李晓屏教授认为单纯性肥胖可归属于中医学“肥胖”范畴,阳虚寒凝、痰湿困脾、湿热蕴结为其基本病机,与痰湿质、湿热质、阳虚质、气虚质相关,故应重视体质调理。治疗单纯性肥胖需将体-病结合,随证加减,尤以重视扶固阳气,临床疗效颇佳。
2025年06期 v.39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航;左莹;王科雯;孔德昭;王洋;刘悦;徐宁阳;张帆;
阶梯设计整群随机对照试验(stepped wedge cluster randomizad trial, SW-CRTs)是公共卫生领域新兴的群组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已在国内外健康医疗领域广泛应用。文章参照国际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规范声明(CONSORT)及SW-CRTs的CONSORT扩展声明报告清单,全面整理、解读并例证,旨在为国内科研人员提供SW-CRTs研究的参考与借鉴。
2025年06期 v.39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高称称;汪明明;王瑞娟;杨桦;于歌;
目的 探讨中药足浴联合穴位敷贴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1年9月—2024年9月于医院接受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的92例患者为研究样本,依照信封法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两组各含46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护理,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穴位敷贴干预,试验组则采取中药足浴联合穴位敷贴干预。比较两组在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睡眠质量[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估]及疲乏状态[利用Piper疲乏量表(PFS)评估]方面的差异。结果 干预前,两组在SAS及SDS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SAS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在PSQI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在GQOLI-74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GQOLI-74评分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比较两组PF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PF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足浴联合穴位敷贴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方法,对于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状态、睡眠质量、生活质量以及疲乏状态具有显著效果,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2025年06期 v.39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佳怡;王析妍;李丹萍;
目的 探讨高摄入红肉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小鼠结肠组织中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及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40只断乳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红肉组、UC组和红肉+UC组,每组10只,对照组、UC组饲喂普通纯化型饲料,红肉组、红肉+UC组饲喂高红肉饲料,均饲养8周;于饲养期的最后9 d对UC组、红肉+UC组小鼠给予3%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诱导UC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UC小鼠结肠中TLR4、MyD88及NF-κB mRNA的表达,检测UC小鼠结肠中IL-1β、IL-6、TNF-α和iNOS mRNA的表达。结果 与UC组相比,红肉+UC组小鼠结肠组织中TLR4、MyD88及NF-κB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与UC组相比,红肉+UC组小鼠结肠组织中IL-1β、IL-6、TNF-α和iNOS mRNA表达显著升高。结论 高摄入红肉可能是通过激活UC小鼠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并促进炎症细胞因子大量释放加重小鼠UC。
2025年06期 v.39 124-12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7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焦俊儒;董宝强;张峰;王明星;王垒钞;林星星;刘紫薇;吴锡;
经筋疗法作为治疗软组织损伤的经典治疗方式,临床效果显著。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通(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是目前康复治疗领域的经典技术,与经筋疗法的治疗思路有互补共通之处。该文基于文献研究文献并通过临床总结,基于经筋理论对PNF的相关技术进行探讨,为PNF的拉伸提供更完善的理论指导。在经筋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的基础上,结合PNF拉伸可以显著缩短疗程,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2025年06期 v.39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换换;石小雪;
目的 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系统探究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影响,且着重探究其作用机制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B(TrkB)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遵循随机数字表法,选2023年10月—2024年5月收治的100例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观察组加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研究终点时对两组临床疗效、血清学指标、血液流变学参数、认知及行为能力改善状况与BDNF/TrkB信号通路相关指标,记录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治疗结束时,观察组ET-1、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IGF-1水平显著升高;其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呈下降趋势(P<0.05)。认知功能方面,观察组治疗后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BS、BI评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BDNF水平及TrkB受体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在老年AD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疗效,能有效调控患者血清指标,优化血液流变学参数,对患者认知与行为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其治疗机制或与BDNF/TrkB信号通路激活密切关联。该治疗无明显不良反应,证实其临床安全性及可靠性良好。
2025年06期 v.39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崔达;马进;
目的 整理分析金元四大家对眩晕的认识,比较各医家对眩晕病因病机及治疗的异同。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将金元四大家的著作中有关眩晕的原文进行搜集整理,加以分析对比。结果 金元四大家对眩晕均有论述,各有见解,但其论述均以风、火热、痰、虚为核心,治疗各有侧重。结论 纵观金元四大家所著经典,眩晕的病因可以高度概括为风、火(热)侵扰,痰浊上泛以及脾胃不足,并从刘河间始,论述逐渐丰富。先以刘河间以风、热立论,随后张从正增加痰浊致眩,李东垣立足于脾胃与风痰,最后朱丹溪总结众家之长,并设立专篇论述。在治疗上,各医家也体现了各自医学流派的特点,分别运用祛风降火平肝、运用吐下、健脾祛痰升阳、治痰挟补气降火之品等治疗大法,值得研究。
2025年06期 v.39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俊超;王建波;张云雨;张家豪;曲怡;
细胞自噬作为双向调节的适应性保护程序,其稳态失衡可诱发程序性死亡病理过程。研究聚焦于NLRP3炎症小体的分子调控网络,通过系统解析其活化级联反应及效应通路,揭示该复合体与自噬途径间的动态关联及双向调控机制。研究进一步综合多中心临床观察数据,证实补阳还五汤通过改善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显著抑制NLRP3介导的炎性因子风暴。该文深入剖析该方剂核心药效成分对自噬通路的靶向调控机制,为中药复方干预自噬-炎症轴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6期 v.39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本期数据